学习方剂认识一下玉屏风散,有哪些功用
在中药方剂里,也不乏很多富有诗意的方剂名,玉屏风散应该也算是其中很有名的一个。
屏风,是我国传统文化里一件很常用的家具,目的是为了阻拦风吹,当然,后来也赋予其更多的欣赏价值。从“玉屏风散”这个名字,我们也能大致得出其功用——和祛风有关吗?
我们先看看玉屏风散的汤头歌诀:
玉屏风散组合精,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药虽相畏效相成。
从歌诀里我们可以看出,它的组成很简单,也就是防风、黄芪、白术三味而已。歌诀里甚至还交代了它的剂量,那就是“三足鼎立”,大概就是分量基本相当的意思。
玉屏风散是元代医家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创立,按照他的描述,本方是一个补脾益气,实卫固表,益气止汗的方剂,常用于各种自汗之证。后世医家在这个基础上多有发挥,广泛运用于各种体虚易感之证。
按照近现代中医的描述,玉屏风散被称为“免疫调节剂”,适合各种表虚自汗、易感风邪、风雨寒湿伤形、皮肤枯槁、汗出恶风、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总而言之,也就是除了自汗之外,还对体质虚弱的人由于腠理不固、易感风邪有帮助。
我们从它的适用证候来看,这是一种由气虚引起的表虚,表虚所以肌腠不固而汗水自出。
危亦林认为,这个证候主要就要围绕两个方面来着手:表虚之后,一个方面是津液外泄而成自汗;一个方面是外邪入侵容易感冒,也就是易感风邪。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卫外之气不足之证,在机体就有可能出现上述两个问题:自汗是最基本的,而容易感冒则是深一层的。
通俗来比喻,自汗是遇到外寇来袭自己主动跑出去,容易感冒则是无力抵御外寇入侵。
其本因就是正气不足,表虚不固,卫气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防御机能,也无法固摄自身的津液,从而出现这一系列问题。
如果把玉屏风散的适用当作一个证候来说的话,那么就应该有基础的气虚表现,程度可以不同。
有的可能会有面色萎黄或萎白、四肢无力、短气、脉虚软,然后再加上表虚不固的自汗,或者反复感冒、容易感冒,这就是玉屏风散证的基本适用场景。
需要注意的是,桂枝汤证也有“自汗”的表现,但桂枝汤是适合有表邪的、外感表虚证的自汗,而玉屏风散则是没有表邪的,卫气不固的自汗。
更深入点说,桂枝汤针对的的是体表的营卫不和,或者说是营卫失调,但不会有气虚之像。而玉屏风散适合的则是有明显的气虚表现,这是两者的主要差别。
既然是气虚自汗,调治上的思路也就很清晰了,气虚需要益气,益气就是为了所谓的固表止汗,我们来看看它的配伍:
君药:黄芪素称“补气之长”,能补气固涩,固表止汗。之所以用到黄芪,在本方中就是取它在补气的基础上兼有固摄的作用,而原方中黄芪的用量很大。
臣药:白术,很多医家常用白术以补气补脾,甚至有人说它是补脾第一药,但实际上,白术也有一定的益气作用,主要就是帮助脾的运化,运脾燥湿,生白术还能止汗,是一种收敛止汗。
如果是为了健脾消积,那就不如炒白术,无论是麸炒白术,还是土炒白术,都更善于健脾胃,如果消积则适合用焦白术。而这里用白术的目的是为了益气止汗,所以应该选择生白术。
佐药:防风作为佐药,就是为了驱散风邪,由于它能够疏散、防御风邪之故。此外,脾虚之后容易生湿,方中有白术燥湿,防风也能够祛风胜湿。在本方里,防风有祛风、祛风湿、御风、防御外邪入侵等多重作用,从而成为佐药。
从这个配伍来看,黄芪摄卫固表建立起正气的屏障;白术健脾益气帮助提升正气,君臣配伍起到既能屏障固摄、摄卫固表,又能增强自身能力,还能协助止汗。而防风相当于一个巡逻前哨的身份,既防止外敌入侵,又驱逐入里之邪。
正是由于这个配伍能防御外邪,固表止汗效果比较确凿,所以才叫玉屏风散,无非就是彰显它的固表防御之功。
总而言之,玉屏风散的配伍特点,主要还是以补为主,但补中有敛、敛中有散,补气的同时还有固摄,可谓标本兼顾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oomkg.com/wadzz/21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