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之皮肤软组织扩张器

白癜风治疗花费 http://m.39.net/pf/a_6131751.html

皮肤病灶或是体表瘢痕的治疗过程中,皮肤不足通常是非常棘手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下文简称扩张器)由整形外科业内老前辈引入国内,当时业内一片欢腾,大家都认为皮肤不足的问题解决了。

随着扩张器在临床的广泛使用,专业医生逐渐意识到,扩张器同样有着一些弊端和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此,不讨论专业问题,简单对比一下日本和国内扩张器的不同。

1、乳房扩张器

在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的方法中,采用扩张器扩张皮肤,二期更换假体的方法虽然周期相对长一些,却是相对损伤比较小的一种方法。国内通常采用圆形扩张器,在乳腺癌根治手术的同时植入体内,后期逐渐注水扩展,期间不影响肿瘤的放、化疗。

日本的医疗耗材中,有许多美国产品,其中强生公司mentor扩张器,型号设计相对更加科学。在昭和大学学习期间,观察到日本同行在乳房再造时,使用两款乳房软组织扩张器。其中一款为毛面解剖型,注射壶为一体式,与扩张囊融为一体,注射壶设计在扩张囊正面外上方位置。注射壶直径将近3cm,内衬金属片面积也相对国内我们常规使用的注射壶内衬底大得多,此举是为了方便注射。而且,还配套一个磁性定位装置,以便注射定位。扩张器质地厚实,外包装同样标注了扩展器规格型号,以及三维尺寸都有标注。

除了和国内产品一样的产品追踪码之类的信息卡之外,每个扩张器还配有一张银行卡大小的卡片,红色字体标注了禁止做核磁检查。卡片背面详细记录了手术信息和术者联系方式。此卡片是方便医院就诊时,出示给医生的。一张小小的卡片,解决了很多体内有植入物(血管支架,金属内固定等)患者就医时不知道体内植入物是否允许行核磁检查的尴尬。既往工作中,经常遇到需要患者辗转许久查询既往资料来明确体内植入物材质的情况,在这个细节处理上,建议国内植入物厂家效仿。

另外还有一种光面扩张器,同样为解剖型,只是在扩张器基底面外缘,有4枚或是6枚片状凸起,用于缝合固定扩张器。以避免扩张器早期发生位移。

2、普通皮肤软组织扩张器

在读书和进修学习期间,曾经多次听前辈们聊起过他们在90年代做扩张器手术时的场景。因为当时国内经济基础差,物资匮乏,扩张器经常消毒后反复使用,所以,扩张器务必完整取出。当时整形外科医师在做扩张器取出手术时都小心翼翼,生怕损伤到扩张器。而且,当时的扩张器制作工艺也没有现在这么好。因为注射壶在反复注水穿刺后有渗漏的可能,当时的注射壶是可以更换的,有一个金属接头,用来连接扩张器和注射壶,扩张囊通常是反复使用。当然,受当时硅胶制作工艺技术所限,扩张囊的扩展性(弹性和韧性)比现在要差一些。21世纪之后,国产扩张器厂家相对多了一些,工艺也改进许多,我读书的时候,扩张器已经是一次性耗材了,也不再使用金属接头和可更换的注射壶。

在日本学习期间,有机会参观了日本同行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埋置手术。其中一例是为了修复下肢瘢痕,同样采取了垂直扩张器方向的手术切口,切口位于瘢痕表面,腔隙分离充分后,植入扩张器,扩张器内首次注射量为标注容量的15%~25%,生理盐水也加入了染料。对方采用的扩张器为传统的分体式,扩张囊和注射壶之间的连接管,是通过一个金属接头连接的,连接管长度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适度剪短。连接管通过金属接头连接后,采用丝线结扎的方式加强。

就价格方面来讲,日本同行使用的扩张器,无论是日本生产还是自美国进口,比我们经常使用的国产品牌略厚实一些,但价格是国产扩张器的好几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oomkg.com/wahl/174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