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针刀镜诊治类风湿关节炎一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病理特点主要是关节滑膜细胞增生、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微血管新生形成血管翳、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破坏。因关节局部持续的炎症反应,临床上表现为全身多关节疼痛、肿胀及局部活动受限,后期关节僵直改变甚至畸形,造成关节不可逆的损伤(如下图)。
图1双手多关节肿胀变形
图2双足第1跖趾关节变形
图3正常人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对比
临床表现
(1)关节症状
关节晨僵:晨起双手、腕、膝、踝、足等受累关节僵硬,活动后可缓解,是RA的典型表现,时间大于30分钟。
关节疼痛:初期表现为四肢小关节游走性疼痛,后可累及全身各个关节持续性疼痛。
关节肿胀:关节梭形肿胀,以掌、指等关节处病变明显;手关节受累以近端指间关节为主。
关节活动障碍:受累关节活动受限,屈伸不利,最终可致关节功能丧失。
关节畸形:晚期改变,以手部畸形常见,表现为鹅颈畸形、纽扣花、尺偏畸形等。
(2)关节外症状
类风湿结节:皮下硬结,多出现在关节隆突部位,如肘部、膝部、跟腱附近。
肺脏受累:肺间质纤维化是RA常见并发症,肺部类风湿结节。
心脏受累:常见心包损害,心瓣膜和心肌也可受累。
其他肾脏、血液系统及消化系统也可受疾病影响。
疾病诊断
图年ACR/EULAR的RA诊断标准
临床相关检查
(1)常规检查:血常规常见轻、中度贫血;红细胞沉降率(ESR)常升高;C反应蛋白(CRP)增高。
(2)免疫抗体检查: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CP)是临床常用的指标,其中ACCP特异性较高;另有抗核周因子(AP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突变型波形蛋白抗体(MCV)等。
(3)X线检查:对典型RA骨破坏诊断有较高的价值,可判断RA软骨、骨损害严重程度以此评估病情。
(4)超声:肌骨超声可判断关节内滑膜增生、关节积液等情况,评估局部炎症水平。
(5)CT、MRI:CT可观察骨关节及软组织细小病变,较X线更敏感;MRI可判断滑膜增厚、骨髓水肿及关节面软骨侵蚀,是早期可疑RA诊断的有效手段。
一般治疗方案
(1)非甾体类消炎药:可消炎、止痛,常用的有美洛昔康、塞来昔布、依托考昔、艾瑞昔布、双氯芬酸钠、布洛芬等。
(2)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泼尼松等。
(3)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传统的有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柳氮磺吡啶、羟氯喹、艾拉莫德等;靶向合成的有托法替尼等。
(4)生物制剂:经传统抗风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联合使用生物制剂。常见有阿达木单抗、英夫利昔单抗、依那西普、托珠单抗等。
微创针刀镜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清理关节腔内“垃圾”
图5微创针刀镜系统部分器械
微创针刀镜临床应用特点
(1)微创操作:操作器械和操作方法以微小切口为基础,切口小于0.5cm,有时一个通道也可完成整个诊疗过程,创伤较小。
(2)可视操作:利用影像设备进行可视操作,复杂和危险部位使用操作通道,减少手术危险性、提高手术成功率。
(3)操作简化:环境要求较低,减少工作流程,避免缺血造成术区伪像,操作通道兼容多种器械,操作简单化。
(4)范围广泛:应用范围广,适用于大部分顽固的关节、软组织肿痛的治疗,及不典型关节炎的诊断。
微创针刀镜的诊疗作用
(1)镜下诊断不典型类风湿关节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部分RF、ACCP阴性的关节肿痛患者,镜下滑膜表现可帮助诊断;
√根据关节腔内滑膜增生及软骨破坏情况,判断病情及调整诊疗方案;
图6镜下见关节腔内滑膜组织增生
图7镜下见关节腔内滑膜组织增生
(2)清理关节内各种病理产物,改善关节局部炎症微环境,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清除病变关节的炎症因子、炎性积液、纤维素等;
√修复病变关节受损的软骨和骨面;
√清除病变关节内的部分滑膜和免疫复合物,阻断关节内进一步的免疫反应,阻止关节骨质破坏,防止关节畸形;
√松解、疏通类风湿关节炎病变关节的粘连、卡压,改善关节活动度。
图8微创针刀镜术中清理的关节腔内病理物质
微创针刀镜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病例分享1
(1)治疗前(图9、图10):
√关节疼痛明显
√关节肿胀:38cm
√关节活动受限
图9治疗前膝关节肿胀明显
图10治疗前膝关节屈曲程度
(2)治疗后(图11、图12):
√关节疼痛缓解
√关节肿胀较前消退:35cm
√关节屈曲活动度较前改善
图11治疗后膝关节肿胀较前消退
图12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较前改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oomkg.com/wazz/19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