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无名剧痛后的推理
患者:赵某,女,65岁。
主诉:肩、背、胸胁、腹部剧痛37天。
病史:患者37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肩背胸胁剧痛,痛时大汗出,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50分钟左右,发作时间不固定,夜间痛甚,不能入睡,轻时可吃止痛药维持,重时需要注射吗啡方能缓解。医院,疑为肾结石,查腹部CT,未见异常,给予止痛剂;后又被医生诊断疑为肠渗血,查腹部CT,未见异常,予解痉止痛剂无效;又先后到肝胆科、胃肠外科检查均未见异常,建议去心理科(患者拒绝前往)。经人介绍前来就诊。
现症:肩、背、胸胁、腹间断性剧痛,胁部为甚,夜不能寐,每天疼痛严重时必须到急诊注射吗啡方止。
病史:颈椎间盘突出症术后18年。
查体:颈胸部夹脊穴压痛(+++),并向相应的肩臂、胸胁、腹部放射。
影像:自带影像资料厚约0.5厘米,颈椎核磁术后改变,其他未见异常。
治疗:针刀,选T1~T7棘突旁压痛(++)且向胁部痛区放射部位。
结果:患者自诉疼痛减轻大半。
二诊:自诉治疗后再不用吃止痛药了,疼痛次数减少,程度减轻,夜间能入睡。胁肋部疼痛基本消失,肩臂部疼痛较剧。
治疗:针刀,C4~C7棘突旁压痛(++)且向肩臂放射者。
结果:肩臂部疼痛明显减轻。
三诊:患者自诉回家后肩臂疼痛已经不明显,但前胸、腹部疼痛加重。
治疗:针刀,双侧胸部压痛点(第三肋骨)、肩胛上角压痛点、腹部痛点。
结果:患者疼痛减轻。
四诊:自诉胸口及左颈肩交界处疼痛。
查体:左侧后斜角肌止点压痛(+)、T3~T5棘突旁压痛并放射至胸口痛区。
治疗:针刀治疗后斜角肌肋骨部、T3~T5棘突旁压痛点。
结果:胸口及颈部疼痛明显减轻。
随访:一周后来院致谢,诸痛大部分消失,偶有小痛,对生活无影响。
此为笔者近年来接诊第二例无名剧痛患者,二者痛位不同,但痛性及体征属“异曲同工”,故采用治疗思路相同,但第二例患者已有抑郁倾向,恐病重药轻,故以针刀治之。
第一例是医院护士,腹部剧痛,翻身打滚,全院科室主任会诊,做了全部相关检查未见任何异常,无奈只能每4小时注射一次吗啡,经介绍来诊。患者剧痛以脐为中心,考虑相关神经为T9~T11,按压相应夹脊穴,患者自诉感觉舒适(时为注射吗啡后3小时,患者要医院),考虑疼痛之源在脊神经,采用毫针针刺双侧相应痛点(近夹脊穴,三穴六针),患者顿感腹部轻松,15分钟后要求留针,1小时后起针,自诉感觉如常人。第二日复诊时,患者称腹部略有不适,针后未再注射吗啡,治法同前;三诊时患者症状基本消失,治法同前。一月后随访无复发。
这两位患者虽已治愈,但诊断仍难明确。笔者推理如下:症状以疼痛为主,沿肋间神经分布;查体有夹脊穴处压痛(+),沿肋间神经放射;针刺(针刀)后疼痛立刻减轻,故病位定在肋间神经,诊断为“多发肋间神经痛”。临床常见肋间神经痛多为单发,继发于胸椎小关节紊乱之后,与这两个案例不符。但细究之,还有其他原发疾病所致,如骨质增生、髓核病变、胸部软组织损伤、感染等。这两个案例考虑为病毒或者细菌感染神经根所至(感染神经节则发为带状疱疹),故发病部位广泛,第二例兼有颈椎术后因素。
起效机制:针刺或针刀松解可放松神经根附近肌肉筋膜,局部减压,改善神经供血供养,加速新陈代谢,有利于炎症产物的吸收与转运,解除神经刺激;此外,神经干刺激术亦是快速止痛的机制之一。筋柔则骨正,故针刺针刀治疗关节紊乱引起的单发肋间神经痛亦有效果。(作者供职于长春中医药大学)
图片来源网络丨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源丨医药卫生报
本期编辑丨何云霞
鐧芥鐤彲浠ユ不鎰堝悧鐧芥鐤彲浠ユ不鎰堝悧转载请注明:http://www.oomkg.com/wazz/5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