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软组织损伤之帽状筋膜挛缩
帽状筋膜挛缩
帽状筋膜挛缩是头部浅表损伤后,在组织修复中帽状筋膜发生的瘢痕化挛缩。此病变可引起多种头部不适的症状,过去多无明确诊断,治疗难以取效,故多缠绵难愈。针刀医学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有了新的认识后,对此病才逐渐有了明确认识,找到了病变之所在,疾病得以根治。
帽状筋膜紧临头部皮下,又称浅筋膜,由致密的结缔组织与脂肪组织构成,并通过许多结缔组织小梁将脂肪组织分成无数小格,内有血管及神经通过,前组为距正中线50px处的滑车上动静脉和滑车上神经以及距正中线62.5px处的眶上动静脉和眶上神经;后组为行于枕区的枕动静脉和枕大神经(见图2-3-4,2-3-5)。帽状筋膜将皮肤和帽状腱膜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不易分层剥离的“头皮”,因而在维持头部表面正常结构上具有重要作用。
头部浅表外伤或皮肤的感染性疾病如疖均可累及帽状筋膜而造成损伤,在组织修复过程中,损伤处的筋膜与周围组织粘连,进而纤维化形成瘢痕并挛缩,使通过其中的血管神经受牵张压迫,而且挛缩又造成局部体液流通不畅,使代谢产物堆积,局部张力增加,刺激局部敏感神经末梢,引起神经刺激症状。
头部不适、紧箍感,通常为顶枕部胀痛发麻甚至放射至颞部,或持续性钝痛,当受寒或推动病损处时痛感加剧,可为针刺状。
挛缩严重者可压迫上述前后组血管神经,引起相应症状。
1、头部浅表有外伤或感染性疾病史。
2、头部区域性胀痛发麻并有紧箍感,受寒冷刺激或推动损伤区则痛感加剧。
3、病损处有压痛点,可有硬结或疤痕。
4、排除其它引起头痛的内外科疾病。
依据针刀医学关于慢性软组织损伤原理,造成上述临床表现的原因就是组织损伤后在修复过程中发生粘连、瘢痕、挛缩,造成局部动态平衡失调,体液堵塞流通不畅。而且挛缩导致的牵拉打破了局部力的平衡,成为病变组织进一步损伤的动因。因而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就要用针刀将瘢痕松解,重建局部的动态平衡。
一、针刀治疗
让患者正坐,用手触压头皮,痛性结节或压痛明显处即为进针刀点。进针刀时,刀口线与帽状筋膜纤维走行方向一致,刀体与进针处颅骨骨面垂直,先给刀锋加适当压力,不使刺破皮肤,推挤下面血管神经,若患者感觉受压处突发胀、发麻,则有可能触及神经,应偏斜少许再行进针,刺入皮肤后应采取切开剥离法,纵向切2~3刀,再横向剥离2~3下。
二、手法治疗
在痛点将头皮向周围推拉1~2次。
三、药物治疗
抗生素常规预防感染。
四、康复治疗
头部按摩,用指腹梳理病变部位头皮。
五、护理
避免触动头皮或作提眉蹙额动作。
1、治疗部位应剃去毛发,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2、针后要常规按压针孔片刻,防止皮下血肿。
点击阅读原文链接
白癜风症状如何识别白癜风症状转载请注明:http://www.oomkg.com/wacs/2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