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疗法的临床康复应用
冷疗法的定义
冷疗法是将低于人体温度的物理因子作用于患处,使皮肤和内脏器官的血管收缩,改变人体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状况,达到治疗目的一种治疗方法,起到降温、止痛、止血、减轻炎性水肿和渗出的作用。
冷疗法在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冷疗能使神经纤维传递速度减慢,减少神经终板的兴奋性,提高痛阈,减轻疼痛,减缓细胞代谢,降低组织温度、炎症反应等。
(1)止痛
冷疗法的止痛机制大概可分为3方面:①冷疗作用于机体,使局部温度降低,使得感觉神经的反应输出变慢,减低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以减少疼痛的感觉,达到止痛的效果;②冷疗法促使血管收缩,减少组织出血的情况,进而减轻肿胀,进而减轻了肿胀带来的疼痛;③冷的感觉较疼痛感觉传递速度快,提高痛觉的阈值,而相减低对疼痛的感觉。
(2)减缓细胞代谢、控制肿胀
细胞受到冷的刺激时,需氧量会显著降低,因此可大幅减缓受伤组织的新陈代谢率,减低损伤组织对氧和其他营养物质的需要。当温度降低时,代谢酵素活性就会降低,因此,降低组织温度可以降低新陈代谢速度,以避免其他未受伤的组织受到二次损伤。
(3)降低温度,减缓血流
冷疗法最主要的效果是冷疗所带来的组织温度降低,机体对冷的刺激产生生理反应,促使局部血管收缩,血流减慢,毛细血管渗透性降低、组织液外渗减轻,局部代谢减慢、耗氧量减少,肌肉紧张度减低有利术后早期消肿和减少渗血。
冷疗方法及应用
运动损伤后采用冷疗是使局部降温即可使用血管收缩,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局部代谢,制止组织内部淋巴血液渗出、水肿及炎症,并止痛。所有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早期(24~48小时内)均可应用冷疗,如肌肉拉松、四肢关节扭伤、软组织挫伤等。伤后运用冷疗越早,损伤部位的肿胀程度越小,日后治愈的时间越短。
1.冰按摩:直接用特制的装有冰柱的按摩器采取循环滚动方式,在损伤周围摩擦5~10分钟,以伤者适应为度,或用装有碎冰块的塑料袋敷在损伤部位15~20分钟。
2.冲淋法:将伤部放到冷水龙头下冲淋,直至伤部麻木。
3.浸泡法:将受伤部位放到自来水或冰水中约10分钟,其温度可根据伤者的舒适程度来调整。
4.冷喷雾:用容易蒸发、吸收快,吸热快,并能迅速降低体表温度的制剂,直接喷洒在伤部的方法。常用的是氯乙烷、冷镇痛去雾剂、冷冻去雾剂。注意喷洒时应垂直于伤部,距离约30~40厘米,每次喷8~10毫升,以皮肤出现一层白霜为易,亦可间隔20~30分钟再喷1次,但不易过急,以免发生冻伤。
冷疗法注意事项
冷疗最明显的危害是冻伤,严重时可导致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因而治疗时应严格掌握治疗过程中的四个阶段(冷感、灼热感、痛感或麻木)。因此,治疗中一旦出现麻木就应终止治疗。另外还需要注意非治疗部位的保温,以防感冒,面部不可喷洒氯乙烷。
以下情况则要谨慎使用冷疗法:
1、有心脏疾患者:如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2、高血压患者:血管收缩会引起血压升高。
3、表浅的神经:冰敷不应置于接近表皮的神经走行处。
4、愈合中的伤口:冰敷不应在新创未愈的伤口上使用。
总结:
虽然冷疗法是临床普遍采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利用人体对冷的生理反应减轻疼痛及肿胀、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细胞的新陈代谢等特点,对消肿和镇痛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冷疗的最长冷疗时间、冷疗间隔时间、温度控制、冷与热交替等方面在临床上存在一定争议,许多研究并未将其标准化,冷疗对组织损伤后病理生理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此外,冷疗常应与其他治疗同时使用,很难单独确定其临床价值和应用标准。近年临床应用研究的趋势是,采用具有可控性、操作性和安全性并可与其他方式相结合的冷疗设备。相信冷疗在康复科、骨科等领域的研究将会越来越深入,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翔宇医疗激光磁操作视频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oomkg.com/wadwh/15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