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医学总论02慢性软组织损伤理论
二、针刀医学的理论体系
针刀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四大基础理论和六大组成部分。四大基础理论包括:闭合性手术理论、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理论、骨质增生病因学理论和经络实质理论。六大组成部分包括:针刀医学病理生理学、针刀医学影像学、针刀医学手法学、针刀医学诊断学、针刀医学治疗学和针刀医学护理学。
慢性软组织损伤理论的核心关键词是动态平衡失调;骨质增生理论的核心关键词是力平衡失调;闭合性手术理论是针刀的操作原则;经络实质理论是指导内科病的核心理论。
(一)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理论
1、慢性软组织损伤类疾病的范围
我们在临床中治疗的颈肩腰腿痛包括风湿类、骨关节炎、慢性软组织损伤类疾病等。(要将骨结核及肿瘤等疾病排除在外)。这些疾病都属于针刀的适应症范畴,但是以慢性软组织损伤类疾病和骨关节炎为最有效而且远期疗效也佳。
在朱汉章教授著的《针刀医学原理》中将慢性软组织损伤归属于运动系统疾病。运动系统包括骨、关节和肌肉及辅助装置(包括筋膜、滑膜、腱鞘等)。
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概念只限定于四肢、躯干的痛、麻、酸、胀、肌肉轻度萎缩、功能障碍的伤科疾病范围内。在后面的章节中有所扩展,但最有效而且最有特色的病种还是运动系统的慢性软组织损伤,而且将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严重损伤(断、裂、破损等)而造成的瘫痪和废用的疾患排除在外。
2、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根本病因
人体的组织、器官,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内,能够自由的活动叫做动态平衡,反之叫做动态平衡失调。造成动态平衡失调的病理因素有四类,即粘连、瘢痕、挛缩和堵塞。
粘连,主要是指肌肉和肌肉之间、肌肉和韧带之间因炎症损伤、出血、机化而发生粘连;
瘢痕,是指人体在受到各种损伤以后,在进行自我修复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形成瘢痕组织。
挛缩,软组织损伤以后,大多数因自我保护机制而不敢舒张,而多是处在收缩状态,当自我修复完成后,该组织就变短了,当急性期过后,人体要进行正常的动能活动,该组织就不能舒张到正常的长度和宽度,因而就限制了人体的功能活动的范围,形成了挛缩。
堵塞,当人体的软组织损伤之后,造成的血液、体液流动减慢,造成了堵塞。(摘自《针刀医学原理》)
挛缩这一词能够很好的阐释在慢性软组织疾病中的病理变化过程中,筋膜和肌肉产生的变化。朱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筋变短了,小筋变粗了”。
肌肉由肌腹和两侧的肌腱组成,肌肉的收缩会引起附着处的骨骼发生运动,若肌肉因各种外因导致缩短、挛缩,则导致起止点处发生无菌性炎症和劳损。
肌肉通过肌腱附着于骨,起止点是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常见病变点,而肌腹处的肌纤维挛缩(激痛点)才是导致起止点处病变的根本原因,所以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对激痛点(条索状物、硬结)的治疗。
肌肉缩短使附着肌肉的其他结构受到机械性的张力,增加肌腱的损伤;如肌腱炎、腱鞘炎,如果腱内有籽骨,则会引致软骨磨损和疼痛;肌肉缩短可引起肌肉排列的改变和关节活动异常,从而又可引起关节疼痛及退行性变化;肌肉对神经的压迫可引起神经压迫症状。
各种不良的外界刺激、不正确的姿势等导致肌肉和筋膜等粘连、挛缩、瘢痕、堵塞,不能在正常的运动轨迹内运动,就导致“筋出槽”,造成动态平衡失调。我们就要针对这些失调的位置和部位进行治疗,使之恢复动态平衡,则症状和体征就会消失,保持健康状态。
3、针刀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类疾病的治疗点
针刀治疗的治疗点集中在以下几个部位,而且从上面的理论中可以看出肌肉和筋膜、韧带、滑囊等治疗部位的压痛越明确、越局限则表明此处即是失调最严重部位,治疗效果越好。
(1)肌肉的治疗点:肌肉的治疗部位集中在起点、止点和肌腹处的压痛条索处。针刀医学中的命名大多采用(某某)肌损伤,如肩胛提肌损伤、头夹肌损伤等。治疗过程中不能只将注意力集中于附丽于骨的起止点处,而是要注意检查整个肌腹,寻找压痛条索处(激痛点),只有将激痛点彻底灭活或者变软,才能保证远期疗效。
(2)韧带、滑囊、肌腱、腱鞘、脂肪垫、筋膜(统称腱围结构):如(某某)韧带损伤、滑囊炎、肌腱炎、腱鞘炎、脂肪垫炎、筋膜炎等。腱围结构是肌肉损伤的前提下在起止点附近的结构出现损伤,在治疗过程中也要注意检查此肌腱所处肌肉的状态,有无挛缩、有无粘连和激痛点出现,在治疗时一并处理才能得到根本的治疗,不能仅局限于治疗滑囊、肌腱、韧带、脂肪垫等,不然很容易再复发。
北京比较专业的白癜风医院白驳风转载请注明:http://www.oomkg.com/wadzz/2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