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沈佳本草纲目的治未病理念上

点击下图可播放语音分享

语音线上分享:沈佳

语音制作、剪辑:于海丽

文字整理、编辑:于海丽

沈佳

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委员

作者简介

主持人好!各位老师、朋友晚上好!《本草纲目》,通过主持人的介绍,以及陈仁寿老师的语音,李铁军老师的文字,还有周春祥老师水的妙用,再加上大家自己阅读,想必大家都已经被李时珍的这部巨著深深吸引了。不过,就像李铁军老师说的那样,想要在这一个月中,把《本草纲目》读完、搞懂,可能还真不容易!

其实我们以前上学时,也学过相关介绍李时珍的文章,就是现在小学语文课本里,还有李时珍采药不畏艰难的课文呢!我们当时在南京中医学院读书时,就经常到李时珍像下留影。今晚,按照计划,葛继彬处长与华琳月老师让我也来做一个领读,那么结合我的专业,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本草纲目》的治未病理念。这个话题比较大,我想先简单说一下什么是治未病,然后再说说《本草纲目》与治未病相关的一些知识。

一、治未病的兴起

说到治未病,好多朋友可能会不太明白,当然,也有不少朋友已经了解。治未病的兴起,其实应该是年1月11日,吴仪副总理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建议:把"治未病"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到了年,上海、浙江、广东、广西、医院已开展"治未病"试点,服务对象由病人转变为健康和亚健康人群、老年人、慢性病人群等。服务范围由医疗为主扩展为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各领域。医院这些年也开展了这项工作,并且逐步地在推进,比如冬病夏治、膏方节等等。那么,这个月2号,我还到长沙参加了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的一个会议,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从业者交流、讨论治未病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二、治未病的源流

说了这些,那么治未病最早是从什么时候,或者说是在哪本书上提到的呢?答案是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

在《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有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简单说看病要早看,不能等到我们嘴巴渴了再去打井、等到战斗开始才去铸造武器,那就晚啦。

在《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灵枢·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两篇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我们这一次治未病的会议为什么要放在长沙开?因为医圣张仲景在长沙当过太守(当然,学术界也有不同的说法,我们不做评论,我们还是根据约定俗成的说法来)。当时一边为官,一边行医,为什么要行医?在张仲景的序言中说到: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伤寒杂病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伤寒论》,一部分为《金匮要略》,而在《金匮要略》中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其实在张仲景之前,还有一位著名的医家,也是精于治未病的,那就是我们家喻户晓的扁鹊。关于扁鹊有这么一个故事,当然也有人说不是史实,我们就当做一个故事听一听吧,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扁鹊来到了蔡国,桓公知道他声望很大,便宴请扁鹊,他见到桓公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公不相信,还很不高兴。10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悦了。又过了10天,扁鹊又见到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他并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10天又过去了,这次,扁鹊一见到桓公,就赶快避开了,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果然,5天后,桓公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鹊,而他已经走了。不久,桓公就这样死了。

这个故事说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一种见微知著,正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只是可惜蔡桓公不知道扁鹊的本事,还以为是他有意卖弄本领呢。当然,医学在进步,现代医学拥有了很多治疗骨髓的方法,这就是扁鹊所不知道的啦。

后世医家也有很多关于治未病的论述,比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滋阴派创始人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救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当然,历代医家还有很多类似的论述,由于时间限制,就不一一论述了。

那么,我在简单介绍一下,我本来搞中医内科工作,后来转而从事肿瘤专科,由于工作需要,又转而从事治未病工作至今,在工作中,深深感受到传播正确健康理念的重要性,所以,除了日常门诊以外,还积极参与各种医学科普、讲座,还有写作中,说到这里,还要谢谢李铁军老师,是李老师把我带上的写作之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今年四月份吧,应朋友之请,建了一个







































权威白癜风专家
治疗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oomkg.com/wacs/594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