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骨病之寒痹
抗击疫情
我们众志成城
寒痹又称痛痹,是以寒邪为主而导致的以肢体关节冷痛、疼痛较剧、得热痛减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风湿病。
寒痹首见于《内经》,有“痛痹”和“寒痹”之称。《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寒气胜者为痛痹.”《灵枢·寿夭刚柔》又言:“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素问·举痛论》言:“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素问·气穴论》有“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的表现。西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硬化、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综合征等出现寒痹表现的可以参考辨证论治。
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是:感受寒邪,或内生寒邪,痹阻于肢体关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痹。
病位
肢体关节肌肉经络,可涉及肾、肝、脾等脏腑。
病性
本病以实证为主,但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发病关键
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
病机演变
寒痹日久,多致肾、肝、脾等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是肾,因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而主骨,为一身阳气之本,其虚多为阳虚,其邪以寒邪为主,兼见风、湿、痰、痰等。
诊断
1.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于冬季,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女性多于男性。2.以肢体关节冷痛、疼痛剧烈,甚如刀割,痛处不移,逢寒加重,得温则减等为特点;病位广。3.多伴有局部皮色不变、关节屈伸不利、形寒肢冷、昼轻夜重等特征。4.实验室及影像学等检查有助于诊断。如类风湿关节炎可出现RF阳性,抗CCP抗体阳性,ESR,CRP增高。辩证论治
1.辨虚实
实寒证多见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如刀割,痛有定处,痛处发凉,得温则减、遇寒加重,昼轻夜重,形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脉弦紧;
虚寒证多见肢体关节肌肉酸软冷痛、抬举无力,活动后加重,静卧则舒,畏寒喜暖喜按,腹胀便塘,面色晄白,四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胖,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2.辨兼夹
兼风邪者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兼湿邪者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屈伸不利;兼痰者肢体关节顽麻,甚则变形,皮下痰核结节;兼瘀者肢体关节刺痛,皮色紫黯,舌有瘀斑。
治疗原则-寒者温之
风寒痹阻、寒湿痹阻、风寒湿痹、阳虚寒痹、脾肾阳虚、寒凝痹阻、寒凝血瘀
1.主症:肢体关节冷痛,痛有定处。
兼次症:疼痛剧烈如刀割,甚则关节不能屈伸,得温则减、遇寒加重,昼轻夜重,形寒肢冷。
舌象:舌质淡,苔白。
脉象: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2.主症:肢体关节冷痛,痛无定处。
兼次症: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关节屈伸不利,恶风畏寒。
舌象:舌质淡,苔薄白。
脉象:弦紧,或芦缓,或浮。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主症: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沉困。
兼次症:痛处肿胀,屈伸不利,遇寒痛增,得热则减,昼轻夜重。
舌象:舌质淡胖,苔白腻。
脉象:弦紧,弦缓或沉紧。
治法:散寒祛湿,温经通络。
3.主症:肢体关节肌肉冷痛、重着,痛无定处。
兼次症:关节肿胀,屈伸不利,遇风寒或气候变化疼痛加剧,得温则减,恶风畏寒。
舌象:舌质淡或黯淡,苔薄白或白腻。
脉象:浮紧,或沉紧、弦缓。
治法:祛风散寒,利湿通络。
4.主症:肢体关节冷痛、畏寒。
兼次症:肢体关节抬举无力,屈伸不利,四肢欠温,神疲乏力,小便清长。
舌象:舌淡,苔白。
脉象:沉迟无力。
治法:温阳散寒,解凝宣痹。
5.主症:肢体关节肌肉冷痛,四肢不温,便溏。
兼次症:活动后疼痛加重,静卧则舒,畏寒喜暖,神疲乏力,面色晃白,腰膝酸软,小便清长。
舌象:舌质淡胖,苔薄白。
脉象:沉迟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壮阳通络。
6.主症:肢体关节肌肉冷痛、刺痛,疼痛剧烈,痛处固定。
兼次症:关节僵硬不可屈伸,逢寒加剧,得热痛减,昼轻夜重,皮色黯紫。
舌象:舌质淡黯有瘀点,苔白。
脉象: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鉴别诊断
湿痹
两者均有肢体关节疼痛。痛有定处,遇寒加重等特点。
寒痹多表现为肢体疼痛剧烈,甚如刀割,痛处不移,逢寒加重,得温则减等为特点;
湿痹则痛处固定,肢体重着,病程较长,并具有其他湿邪的特征。
往期精彩推荐
?类风湿性关节炎?三类食物有效对抗!
?饭后总是消化不良?可能是5种原因导致!
?重视便秘、健康生活、护好肠道。
?西医与中医对风湿病的认识?
?风湿病药物治疗。
?清肠通便胶囊针对老年便秘的神奇疗效有多好?
?冬至-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个什么鬼?
?慢性胃炎到底该不该引起重视?
?常见胃病-消化性溃疡?
?常见胃病-急性肠胃炎?
?慢性骨关节及软组织劳损。
?常见胃病-十二指肠溃疡。
?风湿骨病之风痹
?常见胃病-幽门螺旋杆菌
做一个温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oomkg.com/wadwh/20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