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类风湿有本质区别辩证施治能治
不少人常把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混为一谈,两者虽仅有一字之差,意思完全不同。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症状表现上,某些相似之处,如都有风、寒、湿外因,及关节疼痛,但两者有本质的不同。下面具体分析两者的异同点。
一、风湿与类风湿本质区别在哪里
1、发病情况不同
风湿性关节炎常常会发生在9-37岁的人群之中,而且发病的男女比例是相当。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侵犯关节滑膜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系统性结缔组织病。可发于任何年龄,而已25-50岁的青壮年多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2-3倍。以关节滑膜最先受累,继而累及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质。
2、发病病因不同
风湿性关节炎多是由风寒、潮湿、地理等因素引发的骨关节疼痛,患者往往生活在寒冷及潮湿地区。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自身免疫病,一般可能与遗传、内分泌、心理或细菌、病毒感染有关。
3、发病部位不同
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部位常常是膝、髋、踝等下肢大关节,而肩、肘、腕关节以及足部的小关节少见。
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处(尤其是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会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
4、临床症状不同
风湿性关节炎可侵犯心脏,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并且伴有发热、皮下结节和皮疹等表现。且风湿表现的疼痛常常游走不定,有时是这个关节发作,有时是那个关节不适,疼痛持续时间不长,一般几天就可消退。不造成关节的畸形。
类风湿性关节炎一般不会影响心脏,少数病人可有心血管疾病。但绝大多数病人无心脏病症状。除疼痛症状外还伴有发热、贫血等症状,疼痛多在固定位置,不会游走不定,也会侵及其他大小关节,晚期往往造成关节的畸形。
5、化验指标不同
风湿性关节炎抗O高。
类风湿性关节炎往往类风湿因子高,CCP、AKA会出现阳性。
6、治疗目标不同
风湿性关节炎以消除链球菌感染为主,同时对于关节疼痛、心脏炎等进行相关处理。
类风湿性关节炎以防止关节破坏,保护关节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标。
7、危害结果不同
风湿病侵袭大关节,不致残,但是要命;
类风湿侵袭小关节,关节畸形,致残不要命。
由此可见,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尽管都是关节炎,都有关节疼痛体现,但并不是同一种病,不能相提并论。为避免混淆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一旦出现关节疼痛症状,应尽早就医,医院进行科学检查、诊断、找专业机构辨证治疗是关键。
风湿病会造成肿瘤等疾病,伤害患者多个器官。风湿病还可能会与肿瘤并发,对患者造成致命打击。由于风湿病本身就是因为自身免疫紊乱,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肿瘤的发生,传统的药物治疗都含有免疫抑制剂,而这类药品有一定的致癌性。
二、治疗误区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复发作
(1)长期依赖药物
常规类风湿药物由于价格便宜、易获得,通常是患者的首选。但是,药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长期服用,产生赖药性的同时还会对正常的肝肾造成影响,从而导致食欲降低、厌食、消瘦等症状。药物只能解一时之痛,无法根治,更容易损害身体。
2、盲目网购所谓“特效药”
根据我院临床接诊患者数量统计来看,听信电视、网络宣传,不根据自己的实际病情,未经过专业医生的推荐和指导,盲目选购特效药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些特效药大多具备“根治”、“迅速”等神乎其神的宣传点,实际上,此类药物多是由阿司匹林等西药混合大量面粉低成本制作而成,缺乏科学监制,另外,有些“特效药”从包装和说明书看,没有生产厂家和地址,没有批准文号、禁忌症、生产日期,只标明了××药业有限公司监制,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轻则引发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溃疡,有时并引起胃出血及穿孔)、重则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眩晕等)、肝肾产生毒性、皮疹、再生障碍性贫血、哮喘、休克等。
3、不断尝试偏方治疗:
偏方是指一些民间广为流传但未经医学证实的治疗方式。因盲目服用偏方而导致残疾甚至死亡的例子层出不穷,偏方的疗效并没有得到医学上的认可,且易对自身健康造成影响。
三、金匮疗愈辨证施治去病根
中医则认为正邪交争,正虚邪留是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病理变化。邪去则正安,正气旺盛,阴平阳秘则百病不生。病邪去除后,人体正气就可以恢复,阴阳就可达到新的平衡而恢复健康。在中医看来主要是风、寒、湿、热之邪通常是引起风湿类风湿关节炎主要外因,所以散寒、祛风、除湿、清热等是中医治疗风湿病的常用祛邪方法。由于正气虚损是引起本病的内在因素,因此,和营卫、健脾胃、养气血、补肝肾等是本病的常用扶正方法。由于此病得病时间都比较长,患者气血循行不畅,而致“血停为瘀”“痰凝为瘀”,痰瘀互结,阻闭经络,常入筋骨,缠绵难愈,因而化痰软坚、活血化瘀也是中医治疗风湿病常用的方法。
1、中医辨证分型:
风湿病可分为行痹(风胜)、痛痹(寒重)、着痹(湿重)、热痹(热重)等。
(1)行痹的治剂是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代表药物为防风、当归、葛根、秦艽、羌活、桂枝、海风藤、豨签草、全虫。
(2)痛痹的治剂为散寒止痛、疏风通络
代表药物为川草乌、麻黄、桂枝、白芍、黄芪、当归、细辛、千年健、茯苓。
(3)着痹的治剂为化湿祛风、通络止痛
代表药物为薏苡仁、白术、茯苓、泽泻、陈皮、防己、羌活、五加皮、苍术、木瓜、防风。
(4)热痹的治剂为清热除湿、通络止痛
代表药物为苍术、黄柏、生石膏、知母、桑枝、薏芥仁、萆薢、川牛膝、赤芍、秦艽。
2、辨证施治,火功舒通宁中药袋搞定风湿类风湿
3、专家建议
患者应避免风寒湿邪侵袭。患者劳动或运动后,不可乘热身汗出便入冷水洗浴,应该保持清洁干燥,及时并定时更换内衣时刻保持空气流通,这对病情的缓解是有很大帮助的。
(1)中西药结合:中医和西医结合辩证病情,中医中药治疗才能攻于根源
(2)不要过度治疗:不要道听途说,不要人云亦云,把各个渠道的用药建议叠加,服用过多的药物,不仅对治疗无益,更增加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尤其是导致消化道损伤,严重影响后续治疗。
(3)坚持不懈:不要朝更夕改,更不要三天打鱼两日晒网,坚持治疗是关键。
(4)开始治疗,见效慢,需要及时复诊:病症形成实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形成,过高期望容易造成焦躁情绪,对于病情的恢复有百害而无一利,一般需要1~2个月就会明显见效,可以每1~2医院复诊指标变化进行相关验证。
(5)病情稳定之后不着急停药:每3~6个月可复查一次,和用药指导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逐渐给药物减量。
(6)病情反复,别灰心:如果病情反复,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完全可以避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绝大部分风湿病类风湿病可以得到很好地治愈。
(7)即使用药周期长,别在意:由于部分病人病情比较严重,相应的并发症需要长期用药坚持调理才是根本康复的保证,不要太过于在乎自己的病什么不能快速“除根”,只要在用药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合理跟进用药,把疾病对生活的影响控制在最小,也一样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8)辅助治疗也很重要:不要以为用上特效药包就可以万事大吉,如果工作中和生活中不注意保养和辅助治疗,对于病情的快速好转增加了难度,而且还增加了康复治疗的经济压力,得不偿失。
五、辅助按摩及穴位外敷要牢记
1、病变在腕关节:
①取穴:外关、内关、阳池、阳溪、合谷、大陵穴等。
若伸腕功能障碍严重者,取外关、合谷为主穴,辅之以阳池、阳溪穴。
若屈腕功能障碍明显者,取内关、合谷为主穴,辅之以大陵穴。
②操作手法:腕关节部位常用推法、按法和揉法。
腕关节肿胀时,先用拇指指腹揉阳池穴15分钟,再向外关穴方向推,推达外关穴后即揉外关穴15秒钟,如此反复30~60次。
合谷和阳溪穴也可按照此手法进行推揉。若肿胀范围广泛严重,也可用掌根按向心方向推揉。这样按摩有利于消肿。
腕关节功能障碍明显者,在腕横纹中点处(掌侧为大陵穴,背侧为阳池穴)多行按、揉手法,也可用左手拇指指腹按揉阳池穴,右手分别牵拉并被动屈伸四指,或按揉外关穴,同时用另一手被动屈伸腕关节。注意急性炎症期按摩力量要轻,慢性期功能障碍明显的可用较重力量按摩,对健侧腕关节也可按摩,以预防病变发生。
2、病变在踝关节:
①取穴:丘墟、昆仑、悬肿、足临泣、太溪、照海、商丘、三阴交穴等。每次取3~4穴,每日按摩1~2次,5天换一组穴位,以增强按摩效果。
②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患侧下肢平放于床上。
患侧踝关节肿胀,用拇指指腹按揉临泣穴15秒钟,循经推向丘墟穴,按揉丘墟穴15秒钟,再循经推向悬钟穴,按揉15秒钟,然后循经推向阳陵泉穴,按摩15秒钟。如此重复15分钟。
踝关节内侧肿胀明显,用拇指和示指同时揉捻太溪、昆仑穴15秒钟,再用拇指指腹向心方向推达三阴交穴,并按揉15秒钟。如此重复15分钟。踝关节内、外侧肿胀均很明显,则上述两组穴位可同时使用。
踝关节功能障碍,主穴取丘墟、太溪、昆仑穴,采用弹拨、分筋等手法,以松解局部粘连。也可在弹拨、分筋的同时,用另一手使踝关节被动屈伸,以有利于功能障碍的恢复。
3、病变在上肢:
①取穴:肩贞、中府、曲池、少海、阳池、合谷、劳宫穴等。
②操作手法:采用搓法、拿法、揉法、捻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或家属在其臂部和手部用搓法,重点在肘下,以热为度。双手拿上肢部,往返10次。一手拿前臂,另一手揉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然后用多指揉前臂、腕关节、指关节,接着在手指尖部施捻法,约5分钟。
可一手扶肩,另一手搓前臂,做肩关节屈伸、旋前、旋后运动。然后一手托肘,另一手握腕部做肘关节的屈伸运动。而后一手握腕,另一手拿指部做腕关节屈伸、旋转运动。很后做指关节屈伸运动,约3分钟。
5、病变在下肢
①取穴:环跳、委中、风市、犊鼻、足三里、中封、解溪、丘墟、申脉、昆仑、太冲穴等。
②操作手法:用拿法、搓法、揉法、动法、拨法。患者仰卧,术者或家属立其旁。
用双手掌做推法,从腹股沟至足尖推10次;用双手做拿法,从大腿至踝关节,自上而下往返10次;用双拇指拨胫前肌,往返5次;用双手掌搓膝踝关节及足背部,以有热感为度;用双手掌揉股四头肌,然后用多指揉膝关节、踝关节及足趾关节,然后捻趾端,一手扶膝关节,另一手握踝关节,双手同时做髋、膝、踝关节的屈伸运动,约10次。
5、病变在脊柱
①取穴:以脊柱两旁肌肉为治疗重点,常取夹脊、大椎、大抒、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命门、志室、腰阳关、八穴等。
②操作手法:患者俯卧,在患者腰背部沿脊柱及其两侧用攘法施术,并配合后抬腿活动,时间约5分钟,患者取坐势,术者于背后用攘法、拿法交替施于颈项两侧及肩部,同时配合颈部左右旋转及俯仰活动,再拿肩井,时间约2分钟,接上势,用按揉法从颈至腰臀部循经施于上述穴位。先取夹脊,再取其余穴位,很后平推脊柱以热感为度(本过程患者坐势和俯卧均可)。再按肩井穴并结束治疗,时间约10分钟。以上治疗连续10天为1个疗程,每天治疗1次,疗程间休息3~6天。
骨病慢病康复专家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oomkg.com/ways/16752.html